从飞盘手到跨国项目负责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个人叙事
X J T L U
余艺最初对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了解,来自高三毕业时家长的推荐。苏州和长三角地区的地缘优势、西浦的国际化教育吸引他来到了这所大学,他对城市本身浓厚的兴趣则让他选择了城乡规划专业。
来到西浦后,余艺惊喜地了解到,作为西浦母校之一的利物浦大学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城市设计教育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而利物浦在二十世纪初的住房规划和立法,则是现代规划体系的基础。
在西浦成长
大二的一门城市设计课让余艺印象深刻。他第一次读到了丹麦建筑师扬·盖尔(Jan Gehl)的相关书籍,这给了他很大震撼。“特别是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城市空间的运用,让我学到了不少和城市空间观察法有关的知识,后来我也去平江路上运用相关知识做了一个星期的观察。”他说。
此外,大二到大三期间,常莹老师的参与式设计课程给了他与居民直接交流、了解诉求的机会;大四的规划理论课上,他研读了十篇经典的规划理论论文,从中习得的批判性思维与深度思考,对他之后的研究兴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013年余艺主持居民参与式规划工作坊
在余艺看来,西浦有丰富的课题和方向可以选择,特别是城乡规划专业,其方向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让他对学习和就业有了一个初步的想象。
在学习以外,余艺还加入了西浦Harmony 英语合唱团和极限飞盘社。英语合唱团每周一次的训练帮助他建立了说英语的信心,极限飞盘社则让他认识了一群阳光活泼的好朋友,他们一起建立了西浦飞盘队,还去江浙的其他城市参加飞盘比赛。
余艺说:“极限飞盘是一个弱化性别、男女混合的团体运动,我加入飞盘社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自我探索。现在看到飞盘运动终于在全国范围内火了,心里蛮感慨的。”
角色转变
在西浦学习期间,余艺发现,在团队协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重要,这样的理解也延申到了他的研究生学习与就业中。2015年从西浦城乡规划本科专业毕业后,他前往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攻读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专业。
2017年硕士毕业后,他以城市设计师的身份加入位于荷兰鹿特丹的MLA+建筑与规划事务所,逐步成长为城市设计项目负责人,参与了大量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方面的实践。他带领团队多次斩获国际设计竞赛大奖,包括中国深圳国际设计竞赛中连续三年第一名(2019-2021)、中国重庆国际竞赛第一名(2021),并将设计场景拓宽到到荷兰与比利时等城市。
“毕业后,我参与了不同尺度的城市项目,从公共空间设计到城市发展框架制定,从竞赛到开发项目委托,我从学生逐渐成长为独立的项目负责人,也逐渐意识到城市设计作为协调工具在平衡多方开发、协调多方设计、统一各方意见中的重要作用。”他说。
余艺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参加的学生社团
从2021年开始,余艺加入荷兰阿姆斯特丹VenhoevenCS建筑与规划事务所,担任中国商务主管、城市与建筑设计项目负责人,他的工作主要包括商务开发和项目管理。
“这些工作内容和本科的学习内容差别较大,本科学习更偏向于规划思维,现在的工作更多关注商务开发与品牌,以及设计本身。”
“不过,我现在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与技巧,以及归纳整合的思维方式,是从本科学习开始就一直延续下来的。西浦让我受益匪浅的另一点就是批判性思维,它建立在大量的信息对比与参考的基础上,在有效研究方法的支持下,辩证地看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余艺说。
目前,余艺主要关注建成环境与自然的交叉地带,同时重点研究气候变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他以中荷两国为背景,探索荷兰设计方法在不同地域的研究与实践。
同时,余艺认为,城市的开发也需要前瞻预测,未来的城市发展势必与气候变化紧密结合。2020年,余艺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办了明日工坊一九二九设计与咨询公司,致力于气候变化相关的探讨,它也逐步成长为具有科普和学术影响力的网络平台。
余艺在荷兰鹿特丹看展
自我探索
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学习、工作的十余年间,余艺意识到,找到属于自己的个人叙事、形成清晰的个人认知非常重要。为此,他经常会将自己的观察和想法用手绘记录下来,无论是关于工作上的项目,还是关于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余艺用手绘记录在意大利西西里岛、阿根廷、荷兰阿纳姆的旅行
在画下这些手绘后,余艺还会将其中的一些拼接起来,形成一幅呈现回忆和想法的画卷,以此进行反思,也便于用自己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这些设计。
他说:“手绘并不需要多完美,我在上大学之前也没有专业美术基础,也是大二才开始接触手绘的。手绘其实是将你的想法可视化,而不是美术,它表达的内容和思维比形式重要得多。”
除了手绘之外,余艺还会通过写作来整理自己的想法。他曾在澎湃新闻、荷广传媒等不少媒体上发表过文章,话题涵盖气候变化、城市韧性、城市与自然等。他合伙创办的明日工坊也致力于全球气候变化下城市领域的新知识的拓展与普及,探讨气候变化下的不同设计愿景和故事叙事,已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了多篇科普文章。
《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余艺很喜欢的一本书。书中说到,清晰的自我认知是我们用来思考外界观点的工具和武器。对余艺来说,这也是他与外界沟通的工具。
“我鼓励每个学弟学妹都去找到自己获得灵感、厘清思绪的方式,找到自己讲述城市设计的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个人叙事。”余艺说。
记者:钱懿
编辑:石露芸
图片提供:余艺
新媒体:董与时、马雅君
监制:胡秋辰
热爱永远是最大的动力:
专注脚下的路,才不会被卷进浪潮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Yahoo!Finance等
多家中外媒体聚焦西浦11月大新闻